银川的“十四五”,是一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史,更是一幅民生有温度、发展有质感、文化有自信的生动画卷。
在这里,企业因城市沃土而枝繁叶茂,城市因企业成长而活力迸发。在这里,政策精准滴灌让民生幸福可感可触,文化浸润滋养让城市品格熠熠生辉。在这里,首店集聚的新鲜活力、夜市升腾的人间烟火、智慧商圈的便捷体验,合奏着商业与人文的交响曲。
在这片热土上,每个奋斗者的身影都在书写着时代答卷,每朵绽放的“繁花”都在见证着这片沃土的深厚滋养。
一城多企双向奔赴共成长
2021年产值3亿多元,2023年产值突破5个亿,2024年产值突破7个亿,今年产值预计突破10亿元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也是银川本土企业宁夏杞里香枸杞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跨越式成长的5年。
2009年,几名大学生创办了杞里香。十余年间,企业从仅销售枸杞干货的电商,逐步发展为涵盖种植、研发、生产、销售、服务的现代化全产业链企业。自2019年起,杞里香在天猫、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的枸杞滋补类目中长期位居前列。
如今“双十一”促销战已然开启,杞里香却尽显从容。这份从容并非仅源于行业榜首的资历,更得益于产能、数字化与品牌力共同构建的硬实力。2021年,杞里香位于西夏区移民村同阳新村的扶贫车间正式投运;2023年,在银川市各级政府的协助下,杞里香仅用10个月便建成占地42亩的枸杞健康产业园。该产业园包含枸杞精深加工数字化生产线、智能仓储物流中心、创新研发中心等设施,不仅让企业彻底告别场地租赁模式、大幅提升产能,更推动其迈入数智发展新阶段。
杞里香总经理祁珍表示,热销季最大的压力来自备货。企业拥有800多个品类,库存盘点至关重要。智慧化数控平台上线后,库存数据清晰明了,库存周转率提升30%。在物流效率方面,枸杞健康产业园的物流周转率较以往提升20%,生产原料历经生产、包装、分拣打包、出货等流程后,出厂时已成为快递件。
为推动“土特产”向“新国货”转变,杞里香一方面在上游深耕标准化种植,改变“山货”良莠不齐的旧形象,另一方面在下游细化消费群体与场景,打造莫小吉、纯耕、东方颂等品牌,打破枸杞“中老年专属”的刻板印象,使其成为受年轻人青睐的快消品,同时持续拓展产品矩阵。
“一路走来,无论是厂房建设、技术改革还是用工,都得到了银川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。银川枸杞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、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不断提升的城市美誉度,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。”祁珍说。事实上,杞里香与银川实现了“双向奔赴”。企业每年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,其中包含100多名移民和80多名残疾人,累计培养400多名电商直播人才。
一花独放难成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深秋时节,银川百日攻坚战各建设项目现场依旧热火朝天。在威力传动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项目现场,工人正抓紧安装调试设备。该项目建成后,年产风力发电增速器将达4000台,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、产业链最完整的大型风力发电增速器研发生产基地,彻底打破国内陆上大功率增速器长期依赖外部配套的局面。同时,项目将有力带动本地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,促进清洁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融合,成为本地稳定的经济增长点,助力银川乃至宁夏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5年来,银川守正创新、锐意进取,取得了经济总量进位、创新发展突破、产业结构优化、民生持续改善、社会大局稳定等开创性的进展、突破性的变革、历史性的成就。目前,银川市经济总量即将迈上3000亿元台阶、增速领跑西北、首府首位度巩固提升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2056.15亿元增长到2024年2939.53亿元。三大指标实现“三个突破”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大关,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大关,一般公共预算突破200亿大关,省会(首府)城市GDP首位度达53.4%,位居全国第一。
一家首店激活消费新空间
对于住在金凤区阅海万家小区的市民谢玉婷来说,周末去阅彩城已成“固定节目”。“先买杯喜茶或茉莉奶白,二楼逛服装店看折扣,累了去四楼探新餐厅,逛一天都不累。”几年来,这座家门口的商业综合体业态愈发丰富,常给她新的惊喜。
在阅彩城,谢玉婷能在中欧班列进口商品保税店选全球好物,到华为智能生活馆尝鲜全场景新品,去“山下有牛”奶饮店尝试本土新饮品。首店聚集带来的新鲜服务与产品,让她每周都忍不住打卡发朋友圈:“很多首店的东西从没见过,特别有趣!”
闲不住的谢玉婷,朋友圈打卡定位遍布银川。节假日约朋友出游,在漫葡小镇和“媒婆哥”合影,去怀远观光夜市买手工辣条,到兴庆区看鼓楼灯光秀……“以前愁朋友来没处逛,现在纠结有限时间怎么安排更多行程,银川消费越来越多元了!”谢玉婷说。
近年来,银川聚焦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场景,建成凤凰幻城、漫葡小镇等10余条特色街区,怀远观光夜市、敬德夜市等10余个夜市,以及阅彩城、新华商圈、悠阅城智慧商圈平台,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消费选择。
消费变化也藏在生活点滴中。5000余场商圈促销、餐饮展览等活动轮番上演,汽车、家电等消费券持续发放,带动重点消费与数字、绿色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,既扩大消费,又改善生活品质,激发消费市场活力。
“十四五”前4年,银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788.69亿元、791.62亿元、806.46亿元、856.4亿元,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.1%、59.1%、59.5%、60.2%。如今,银川市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、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等,消费作为经济“主引擎”、民生“晴雨表”的作用愈发凸显。
一段脱贫故事映照振兴路
在贺兰县洪广镇欣荣村的日间照料中心,村民康强的身影每天都很显眼。因为他行动不便,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安排了登记村民信息的工作——这份看似简单的活儿,他却做得格外用心。正是这个公益性岗位,不仅让他有了一份收入,也让他重新找回了“被需要”的价值感。
十余年前,一场意外让康强失去重体力劳动能力,独自抚养3个女儿的他日子过得十分艰难,家庭也成了村里的重点帮扶对象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欣荣村瞄准乡村振兴目标,一边建设温棚发展蔬果种植,一边引进龙头企业培育菌菇、红树莓等特色产业,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,还为村民搭建了稳定增收的平台。
政策红利的持续助力,让康强家的生活有了新希望。现在,除了公益性岗位的收入,他还享受低保、残疾补贴、监测户医保优惠、村集体产业分红等十余项帮扶政策。多项政策精准叠加,为这个一度陷入困顿的家庭筑牢了保障网,家庭年收入稳定在4万元左右。今年3月,随着各项帮扶措施成效不断显现,康强家成功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。
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以来,银川市始终围绕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目标,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,全力推动农林牧渔业转型升级,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,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。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跨越增长,从2020年的156.97亿元增至2024年的211.71亿元,年均增长率稳定在7.77%。产业发展的红利切实惠及广大农民,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28.4元,2024年增至22299元,年均增长率达7.9%。如今,农村住房条件改善、交通出行便捷、公共服务完善,越来越多农民过上了“钱袋子鼓、日子甜”的幸福生活。
一片惠民图景滋养城市魂
在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研学课堂上,蓝白交织的染布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。10岁小学生李一诺小心翼翼地拆解手中棉线,一块带着不规则花纹的扎染方巾渐渐展露真容。“原来蓝布上的白花是绳子捆出来的,太神奇了!”这是银川市非遗主题研学活动的日常场景,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鱼颖带领孩子们一步步完成扎布、染布、氧化等工序,让千年扎染技艺在指尖得以传承。
无论是“新型文化空间”里的静心阅读、社区市民驿站中的非遗体验,还是“百姓大舞台”上的群众演出、公益性惠民演出里《辕门一帐》引发的阵阵喝彩,这样的文化场景如今在银川俯拾皆是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银川市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,持续将优质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打造各类特色文化活动阵地,年均开展惠民演出、研学体验等活动超千场,让市民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化温度,不断提升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。
文化惠民的深入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近年来,银川市聚焦产业载体建设,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项目落地生根:新增漫葡小镇、农垦玉泉国际葡萄酒庄、智慧宫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,全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个;同时还拥有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7个、示范园区2个、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基地6个。截至目前,全市文化企业数量增至3851家,从业人数达12256人,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,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
在产业结构上,银川市已形成多元发展、特色突出的产业格局。以文化旅游、影视动漫、文博会展为主导,演艺娱乐、工艺美术、印刷出版等产业协同发展,既延续了非遗技艺等传统文化脉络,又培育了沉浸式演艺等新兴业态。如今的银川,不仅是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的幸福家园,更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热土,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